当大多数人把解决煤电矛盾的焦点置于扩大煤炭生产供应之时,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在第二届煤炭博览会召开之时,山西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劲民提出应当适度约束煤炭供给,控制过度需求和浪费。
在煤炭、石油、核能等以天然能量资源为主的一次性能源需求中,中国的煤炭需求占约65%-70%。因此,煤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以及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点。约束煤炭供给会不会进一步导致煤荒电荒?下游企业及相关服务压力岂不是更大?
对于记者的疑问,李劲民解释说,近年来,煤炭产业在供给能力增长有限和消费快速增长的双重夹击下,出现了“两低”的局面:煤炭储量远远低于开采量的增长,开采量的增长大大低于消费量的增长。而煤炭作为资源类产品,稀缺性和生产周期长决定了其需求与供给平衡的特殊性,不能说市场需求多少就生产多少。所以,应适当约束煤炭供给。
作为基础性、稀缺性的资源产品,目前,煤炭成本仍然是不完全成本,与工业产品的比价依然不合理,节煤成本远高于节煤效益。许多应该考虑的因素没有考虑,比如前期的勘探费用,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等费用都未计入。只有较高的煤价才会逼迫煤炭用户计算节煤的成本,只有节煤效益高于节煤成本时,用户才会真正地去节能降耗和减排。事实上,从约束煤炭供给上入手,也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李劲民认为,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通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产量来体现,维持可持续产量需要以适度抑制当前消费为代价。煤炭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国家和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在保证煤炭生产一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度约束煤炭供给,有效控制煤炭开发规模、开发强度、上下游资源及优质资源的开发次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对一些稀缺煤种实行战略性保护开采。
据业内人士称,资源探明储量的传统统计是保守的,实际生产进行时都会向外延伸增加(这个系数一般在3-5),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推进,等量的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例如在19世纪中期,生产一吨生铁需要8吨焦炭,20世纪初降为3吨,现在则仅需不到半吨。“谨慎乐观是我们所应持的态度。”李劲民说,虽然资源储量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但不应当是马尔萨斯式的悲观主义。
山西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左金顺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稀缺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会立即引发一系列需求、技术和供给上的反应,用户会自觉转向较便宜的替代品,或采取节约、经济的措施,而煤炭企业会采用新的技术开发过去不可采的煤炭(如薄煤层和褐煤),勘探企业也会发现新的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