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海南打响节能攻坚战打 |
(时间:2016-3-22 8:52:51) |
或许不少人没有想到,海南“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实现圆满收官。 “十二五”期间,海南节能指标完成进度曾一度滞后,被国家连续“亮红灯”预警。但到“十二五”收官之时,海南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明显降低,各项节能工作取得喜人成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将节能降耗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坚持‘调整结构、控制新增、优化存量’的节能主攻方向,通过全面强化管理、深入挖掘潜力、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精准调控等一系列过硬措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圆满收官。”省工信厅厅长韩勇感慨道。 一场节能攻坚战在海南打响,海南节能降耗工作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难得的成效。 困难重重依旧圆满收官 省工信厅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王秀好想起两年前的海南节能状况至今难以忘怀。十二五’前三年,我省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仅为24.5%,严重滞后于国家要求的前三年达到60%的目标。”王秀好回忆道。 之所以严重滞后于国家要求,王秀好介绍,主要有三方面的客观原因。“海南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特殊,能源消费基数太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面临较大节能压力。” ——能耗总量基数太小,新上项目对能耗指标的影响非常大。2015年,我省能耗总量为1937.77万吨标准煤,不足全国能耗总量的0.5%。由于总量基数太小,导致投产一个能耗较高的项目就会引起全省能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的一次跃升。 “2011年,中海油80万吨甲醇和金海160万吨造纸一期两个项目进入统计,当年拉升全省能耗总量10.7%,拉升全省单位GDP能耗7.85%,导致2011年我省能耗总量跃升17.9%,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5.23个百分点,成为我省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异常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特殊,节能挖潜的空间非常有限。2015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3.1:23.6:53.3,其中二产中的工业占比为13.1%。我省产业结构与国家相比,一产高于全国约14个百分点,工业低于全国约21个百分点,三产高于全国约3个百分点。由于一产、三产占比高,工业占比低,我省单位GDP能耗一直较低,2010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2015年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能源消费结构也比较特殊,工业由于起步晚,产业链短,结构偏重,能耗占比较高,但95%以上的工业能耗集中在油气化工、水泥、浆纸、电力等十几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大都为“十一五”以来新建,在行业内技术水平和能效水平都比较先进,海南炼化、中海化学、中海建滔等还被评为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三产中交通运输业能耗占比高于全国约7个百分点,其中海南航空一家企业占行业总能耗的40%,而海南航空作为中国民航领域首家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多年来的节能减排成果获得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 ——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持续快速增长,对单位GDP能耗下降带来较大压力。 “十二五”期间,随着全省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北方雾霾导致的海南“候鸟”老人不断增多,使我省居民生活用能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居民生活用电年均增长16.15%,高于全国8.89个百分点。 在这些不利状况下,经过凝神聚力,攻坚克难,海南节能工作成果丰硕。“到2015年,我省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实现了明显下降,成果的确来之不易。”王秀好说。 上下齐心决战节能降耗 海南不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重点用能单位主要负责人至今记得2014年的特殊约谈。 副省长李国梁代表省政府,对考核不及格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直指要害,要求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要有底线思维,严防死守,不能后退,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 省工信厅厅长韩勇,对考核不及格的重点用能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严厉批评,并通过媒体曝光。 不利客观因素的制约,得到主观积极因素的弥补。自2014年以来,我省凝心聚力,盯死目标,全力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 省工信厅与省统计局、海南电网公司建立月度会商机制,每月实施节能分析预警,精细测算指标进展情况,适时开展精准调控。一是合理控制新上项目投产节奏,严把新增能耗关口;二是统筹安排水泥、浆纸、甲醇等高耗能企业停工检修,控制全省能耗总量;三是结合电力紧缺状况,科学安排有序用电,发动建筑、交通、机关事务等重点领域适度控制景观照明用电,大力开展节约用电,控制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四是加强对各市县节能进度的预警和督导,组织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扭住指标任务不放松。 昌江黎族自治县在节能攻坚方面打下的“翻身仗”,是我省节能攻坚工作的一个鲜明缩影。 “十二五”前四年,昌江仅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36.1%,2015年压力相当大。 “面对这样的压力,我们只能破釜沉舟,全力进行节能攻坚。”昌江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昌江加大节能攻坚力度,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节能,严格落实责任制,大力实施节能调控。加强对全县15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的用能分析,逐月进行分析;强化能耗总量控制,结合市场情况,合理安排水泥生产,压减水泥熟料产量和能耗。 “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化措施,昌江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成就令人欣慰,也反映出背后的努力和不易。”昌江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据初步统计数据,昌江实现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0.5%的节能目标,在收官之年交出全胜战绩。 此外,东方市“十二五”前三年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0.25个百分点,2014年受到省政府约谈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查摆原因,对相关负责人实施问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一一走访辖区内各大企业,制定具体调控方案,成立节能监察机构,全面强化管理,最终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 多举齐发储备发展能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本钱,推进节能降耗、共建生态文明,对于海南而言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海南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禁高耗能项目落地、推进节能减排综合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既为保住青山绿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可持续发展积聚着能量。 为挤压落后产能生存空间,我省加大差别电价政策执行力度和范围,对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用行政手段这只“看得见的手”压缩落后产能的生存土壤;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鼓励责任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通过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一步挤压落后产能的生存空间。 经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取得节能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9万吨、二氧化硫2197吨、氮氧化物870吨、化学需氧量150吨,腾出土地5670亩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我省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否决了20多个高耗能项目落地,要求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4年起,暂停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批和备案,严控高耗能项目建设。 我省推动企业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共安排3.3亿元支持节能技改、节能技术推广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大约束力度,倒逼企业节能,强化标准约束,针对我省用能特点,出台了炼油、纸浆、甲醇、天然橡胶、甘蔗制糖、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多项地方能耗限额标准,对超限额标准实行大力度的惩罚性电价政策。 通过激励和约束并举,我省推动全省107家重点用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约100万吨标准煤,提前超额完成45万吨标准煤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通过持续节能技改挖潜,目前我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大都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我省大力推进绿色照明示范省、蓄能型集中供冷示范省、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信息智能岛七大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路径。 在推进蓄能型集中供冷示范省建设方面,我省首个蓄能型集中供冷项目——三亚亚龙湾冰蓄冷区域供冷站被列为国家节能示范工程,并建成国家推广冰蓄冷技术宣传示范基地。全省城镇路灯照明节能改造任务顺利完成,海口、三亚、琼海、儋州等市县亮灯率达98%,其他市县亮灯率达96%,新改扩建城市道路绿色路灯安装率达100%。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出台了一揽子配套政策和相关标准,基本完成了全省新建绿色建筑55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 我省还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为企业搭建节能技术交流平台;完善配套法规建设,相继出台《海南省节能监察暂行办法》《海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强化执法监察。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韩勇表示,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我省将做好全省“十三五”节能工作统筹安排,落实“多规合一”确定的环境底线,创新工作思路,适应节能工作新常态,既要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工作的“减法”,确保完成“十三五”节能约束性指标,又要善于做好节能工作的“加法”,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